向世界传递信任
中国参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合格评定工作综述
IEC是世界最具权威的三大国际标准化和合格评定组织之一,其负责制定的电工电子及相关领域的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在便利国际贸易和推动产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IEC常设的最高层管理机构有理事局(CB)、合格评定局(CAB)、标准化管理局(SMB)和市场战略局(MSB)。我国于1957年正式加入IEC,2011年成为IEC常任理事国。
截至目前,中国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合格评定体系中担任管理层职务10人次,担任工作组成员61人次,共有国际同行评审员31名,5人次获得IEC1906奖。我国积极参与IEC合格评定活动,在推动IEC合格评定体系发展的同时,也在完善我国合格评定体系、服务对外贸易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积极参与国际任职 履行大国责任
IEC常设的最高层管理机构中的理事局(CB)负责就IEC的章程、战略、规划和政策等事项进行讨论和决策,合格评定局(CAB)负责就IEC合格评定重大技术和管理事项的议事决策。目前,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司长刘卫军是IEC理事局(CB)成员,认证监管司副司长(正司级)薄昱民是IEC合格评定局(CAB)成员。同时,IEC分别建立了电子元器件质量评定体系(IECQ)、电工产品及零部件合格评定体系(IECEE)、防爆电气产品安全认证体系(IECEx)、可再生能源认证互认体系(IECRE)等 4 个合格评定国际互认体系,以推动相关产品“一个标准,一次合格评定,全球认可”,促进全球贸易便利和产业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加入IEC全部 4个合格评定国际互认体系,全面参与IEC合格评定工作。
我国参与IEC合格评定工作成效显著。技术上取得新突破——2016年10月,中国认证机构赛宝认证中心颁发了全球首张LED认证证书, IECQ LED认证制度的建立实现了我国国际认证制度“零突破”。实力上取得新提升——2017年,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同时拥有IECRE光伏电站检验认证机构、风电设备检测认证机构资质的国家,具备了通过国际多边互认,服务我国光伏和风电装备“走出去”的实力。制度上取得新发展——2007年,国家认监委建立了IEC合格评定体系国内运作机制,下设工作组开展工作。同时还组织制定了推进IEC合格评定体系国内应用发展的纲领性文件《IEC合格评定体系国内发展纲要(2011-2015)》和《IEC合格评定体系国内发展纲要(2016-2020)》,并实施年度分解务加以落实。
积极参与国际互认促进贸易发展和产业振兴
目前,我国相关机构每年为近5万家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便利。同时,我国参与国际合格评定工作也对我国建立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CCC)等管理制度,促进产业振兴、加强市场监管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便利企业出口,促进对外贸易。我国加入IEC四大产品互认体系,每年有数万家企业因此受惠达数千亿美元。仅IECEE一项,我国企业每年获得该体系CB证书数量就占全球总量约60%。2018年IECEE共颁发CB证书101460张,其中有64240张证书是由中国地区的生产企业所获得的。这些CB证书为企业产品出口、被目标市场接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工业品领域,中国与新西兰、韩国在自贸区框架下签署了产品认证互认协议,促进了我国电子电器等产品出口,中国认证检测机构获得境外机构授权开展日本PSE、海合会GCC、沙特SASO等认证,便利中国产品出口。
加强质量管理,服务电工电子等产业振兴。在IECQ项目实施前,我国元器件企业的产品连可焊性都达不到要求。经数年认证工作的不断推动,我国元器件质量水平大大提高,为当时我国彩电国产化及其他电子整机产品质量提高提供了基本条件,为我国电子产品在当今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提供了基础保障。促进军工产业质量保证。1990年国防科工委将IECQ认证的成功经验应用在我国军工企业上,对250多条生产线实施了认证,有力地推动了军工产品质量保证工作。助推防爆企业转型升级。较早获得IECEx认证的华荣防爆有限公司为满足国际IECEx认证的要求,将质量的理念贯彻到产品设计与生产、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各个方面,从认证初期的以手动生产为主发展为全自动化生产,现已跻身世界知名防爆电气企业,年出口业绩近2.5亿元,是认证初期的10倍。
完善质量认证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强制性产品认证(CCC)制度从设立之初,就积极借鉴国外先进制度建设,实施风险管理。对于增加和调出的产品目录,经过充分论证和风险、危害分析,从保护消费者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角度出发,对安全予以特别关注,对产品目录进行动态调整。同时,为深化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改革,强化市场主体责任,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针对音视频设备、信息技术设备、低压电器等领域20种质量稳定、安全风险较低的产品,允许企业运用自我声明评价方式替代第三方认证。
在IEC合格评定体系未来的发展中,将坚持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规范化的发展思路,着力推动提升IEC技术机构的整体能力,着力提升企业参与度与产业结合度,着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多措并举推动认证事业的突破性发展,扩大中国在IEC合格评定领域的影响力,在促进我国认证认可事业发展,服务质量强国建设和提升对外贸易效益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